广东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,乡村越变越美(资料图)
广东坚持开发式扶贫、长效式脱贫等,推动劳动力就业、农村产业发展,形成脱贫攻坚“广东经验”
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,是决战脱贫攻坚、决胜全面小康之年,是全广东人民难以忘怀的一年。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政治责任、第一民生工程,2016年以来,动员全省21个地市、1.8万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、6.5万名驻村干部,投入1300多亿元,推动省内脱贫攻坚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取得历史性成就。
广东闯出了解决相对贫困的新经验,为全国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了广东贡献、提供了广东智慧。
三项工程助贫困劳动力就业
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。广东始终坚持把开发式扶贫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方针。按照宜农则农、宜商则商、宜游则游原则,用好“一县一园、一镇一业、一村一品”发展平台,推广“企业(合作社)+基地+贫困户”模式,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优势扶贫产业。据统计,广东全省实施特色产业扶贫项目4.8万个,带动贫困户62.8万人,年人均产业增收2400多元。
此外,广东把就业扶贫作为长效脱贫的关键之举,实施“广东技工”“南粤家政”“粤菜师傅”三项工程,加强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劳务协作,累计建成扶贫车间、扶贫工作坊1022个,开发公益性岗位17020个,帮助全省40.14万贫困劳动力就业,人均就业增收1.8万元。幸福不会从天降,好日子是干出来的。广东始终坚持把激发内生动力放在突出位置,不断创新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,初步构建起县镇村贫困群众多级联动的减贫治理新机制,推动扶贫开发由外力主导向内源发展转变,创新推广“以奖代补”工作机制,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生产、参与项目、建设村庄,鼓励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养活家庭、服务社会、贡献国家,变“要我脱贫”为“我要脱贫”。
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。广东始终坚持保障性扶贫作为最大的底线民生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、基本医疗、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扶贫,筑牢基本医疗+大病保险+医疗救助“三道保障线”,农村低保最低标准提至6384元以上,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实现有效衔接。
推动“以购代捐”等帮扶方式
广东既用好“老三样”,也发挥好“新三样”作用,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。在全国首创“6
|
|
|